8月18日,中国·河西走廊第三届有机葡萄美酒节暨中国葡萄酒城首届葡萄酒节在武威市威龙酒堡盛大启幕。随后,以“河西走廊葡萄酒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为主题的中国葡萄酒城首届葡萄酒国际论坛在这里举办。论坛由甘肃农业大学副校长毕阳主持,众多国际国内葡萄与葡萄酒专家围绕河西走廊悠久的历史文化、甘肃葡萄酒产业现状、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等做了精彩演讲,为甘肃葡萄酒走出甘肃,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建言献策。
目前武威市已经建成酿酒葡萄基地23.1万亩,占全省酿酒葡萄种植面积的70%以上,占全国酿酒葡萄种植面积的10%。这片土地上,如今已有莫高、威龙、皇台等6家知名葡萄酒生产企业,葡萄酒生产加工能力达到8.6万吨。悠久的葡萄酒历史,厚重的文化底蕴,庞大的葡萄酒产业集群,得天独厚的有机葡萄酒生产条件,使武威葡萄酒产业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李华:甘肃葡萄酒产业发展战略思考
世界葡萄酒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李华从战略层面由浅入深,发表了自己对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发展的看法。他首先从葡萄酒的质量谈起,他说,葡萄酒的质量分为内在质量和外在质量,其中内在质量是葡萄酒带给人们令人满意的感官体验,而外在质量是对社会、生态的尊重,包括产地生态条件、栽培模式、酒庄建筑风格等,葡萄酒的质量是一个从土地到餐桌全过程的体系。
李华认为,甘肃葡萄酒产区的特性体现为人文特性和气候特性两个方面,人文特性层面,河西走廊是我国内地通往新疆的要道,是古丝绸之路重镇,葡萄酒历史悠久,同时又是汉、蒙古、藏、裕固、哈萨克、回、满等民族融合的区域,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气候特性层面,河西走廊地区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降水稀少、蒸发量大、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祁连山冰雪融水丰富等气候特点使酿造不同酒种的葡萄品种种植成为可能,因此河西走廊是优质的酿酒葡萄种植地区。]
出席中国葡萄酒城首届葡萄酒国际论坛的国内外嘉宾
针对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发展状况,李华给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建立多层次命名系统,从河西走廊产区、武威市到某一酒庄,依据统一评定标准建立层级分明的管理体系,便于管理及消费者识别。二是发展模式上,根据武威的实际情况建立“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发展特色小酒庄,打造河西走廊葡萄酒酒庄集群,做大葡萄酒产业。三是发展有机葡萄酒,河西走廊是干旱地区,对于酿酒葡萄种植而言,干旱是有机葡萄酒生产的最大优势,因为环境胁迫有助于提高葡萄和葡萄酒的感官特征和质量,河西走廊非常适宜种植有机葡萄,充分利用干旱优势,科学作业,找到适用模式,就能避免在种植过程中使用化学药品,生产出高品质的有机葡萄及葡萄美酒。四是葡萄栽培需要改变传统栽培模式,采用爬地龙+生草的模式,河西走廊冬春季节气候寒冷,苗木冻害时常发生,新的栽培模式能够发挥生态性,便于冬季埋土防寒,便于管理。
李华强调,“发展葡萄酒产业,必须要像尊重生命一样尊重自然。河西走廊独特的生态条件,独特的文化资源,独特的旅游资源造就了这一世界独具风格的优质葡萄酒生态区。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的发展,要以葡萄酒产业为基础,将葡萄酒产业与旅游业高度结合,全面促进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综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