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古越龙山与凤凰网联合举办的“绍兴黄酒千亿产业发展**”在绍兴举办。**学者王岳川、王赛时,旅游达人王翎芳,以及媒体界的代表与古越龙山董事长傅建伟等绍兴黄酒行业**一起煮酒论道,共商黄酒行业发展大计。
黄酒作为中国*古老的酒种,世界三大发酵酒之一,历史的厚重底蕴与现代的市场地位严重不符。然而作为传承中国酒文化的正身,黄酒在**华人群体中的影响力始终不减。但如何把消费者的文化认知成功转化为现代文明的消费行为,从而打造一个厚积薄发的黄酒产业前景,是本次**的核心话题。
以下内容根据**文化学者、**书法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岳川先生的演讲整理。
中国的酒文化与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紧密相关。酒难道不是佛家八戒之一吗?但历史山有些道行极深的和尚却是喝酒的。比如说**的狂草大家怀素,有两句诗形容他的书法创作,“忽然绝叫三两声,满壁纵横千万字”,“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前一句是说他喝酒头痛时,大叫三两声,就在墙上书写狂草,纵横行笔可以写下千万字。后一句,他在酒至醺酣的状态下信手写下三两行,如神来之笔,但酒醒之后却怎么也写不出来。
而在怀素之前的书圣王羲之,他的的**之作、****行书《兰亭序》也是在酒的兴发之下完成的,醒来之后写了十几遍,都写不出在微醺下作品的神韵。
中国有许多传世的行书狂草与酒有着不解之缘,是酒的兴发作用的结果,倘若没有酒的媒介作用,有些作品的艺术成就就会大打折扣。
那么儒家和酒是什么样的关系?儒家创始人孔子是“唯酒无量不及乱”的。什么意思?并不是说喝酒是没有亮的,而是他的喝酒要尊崇礼法,在礼法的范畴内,不沉湎于酒,不喝醉。
我们知道白酒是烈酒,容易醉。其实黄酒也一样,都是含有酒精的饮料,喝多了一样会醉。但是,黄酒给人以温润舒适、香甜醇美的味蕾享受,就像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中庸、中和、中正,散发着和玉一样的光辉。
所以,我把黄酒的中庸之美概括为四个字:柔和、温润。还有六个味:甜、酸、苦、辛、鲜、涩。白酒辛辣,啤酒大部分是苦的,尤其是黑啤,葡萄酒偏涩,唯有黄酒像儒家的君子一样,中正不偏,温润可爱。
而且儒家非常重视礼乐文化的传承。就像王羲之《兰亭序》,“引以为流觞曲水,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这种曲水流觞的场景,为李朝的文人所传承,而且因此产生了大量接触的文学和艺术的作品。
酒以文传,文以酒兴。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文人把酒看作是人生的品格与境界高远的一个象征。
所以,杜甫的诗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之后,一定要用“潦倒新停浊酒杯”来结尾。这里的浊酒,大概就是唐代时的黄酒。再比如苏东坡的“一樽还酹江月”。宋代四家无一不喝酒。到了陆游时候,一*“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聊聊数笔道尽了有情人难以终老的苦衷。再到元明清的《三国演义》,一场关羽的“温酒斩华雄”家喻户晓。由此可见,酒的故事在中国重要的典籍中随处可见。
有一年,我应邀出席一个关于讨论杭州西湖申遗的**研讨会。我们的西湖在自然风光上屡屡败给西方的一些名胜。因此,一些外国的评委很傲慢地说,像西湖这样一个周边都是建筑,而且湖水比较浑浊的湖,在北欧有很多,凭什么你们要申遗?我站起来说,如果仅凭自然景色,可能西湖比不过北欧的湖。但西湖是南宋时期的中国湖,诗南宋以后2000多位文人的湖,是2000多位中华民族的大诗人、大词人、大书法家的湖。这里有文人与酒、文人与武士、文人与诗词、文人与书法的故事。如果把这些统统拿走,西湖的历史也将不复存在。
当然,今天我们来看,西湖的一湖湖水也有绍兴的酒香,因为文人泛舟西湖吟诗作画的时候一般都会喝酒。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南宋以后的江浙,是中华民族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中华民族的艺术中心。如果我们看不到《红楼梦》里温酒、饮酒、酒令的那些文化,看不到它们跟南方人文的紧密相连,就无法理解中国文化传承的不间断性。就连**的作家、思想家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里面也有饮酒。可以说,从远古到鲁迅先生,到当下的2017年,中华民族和黄酒已经结下了不解之渊源,积淀成为中国真正的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