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业发展分析:中国已成葡萄酒生产消费大国

2014-05-17来源 : 互联网

葡萄酒是世界**型酒精饮料,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由于其由葡萄全汁发酵,酒精含量低,2008年**葡萄酒消费量达269亿升,人均消费量约4.5升,是人均消费量仅次于啤酒的**型酒精饮料。

欧美是*大和*主要的葡萄酒生产地和消费市场,**葡萄及葡萄酒组织数据显示,2008年**葡萄酒产量的66.7%产自欧洲、18.5%产自美洲、亚洲仅占约5%。但亚洲将是葡萄酒消费增长*快的市场,Vinexpo发布的*新资料预测,2009年—2013年,**葡萄酒市场的增长率约为3.6%,同期欧洲市场消费量将继续下降0.7%,美国市场将有望上升7.6%,**亚洲市场葡萄酒消费量有望增长25%,是**增长*快的葡萄酒消费市场,与欧洲葡萄酒市场的下降趋势形成鲜明对比。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亚洲*大的葡萄酒生产国和消费国,2008年中国葡萄酒产量、消费量均已跃居****位。

图1:2008年**葡萄酒生产及消费分布:

中国早于6000多年前开始种植葡萄,2000多年前就有开始酿造不同种类的葡萄酒。但中国传统的酒类饮料是白酒和黄酒,葡萄酒并不是中国传统酒类饮料,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出现现代葡萄酒酿造工业。1892年,华侨实业家张弼士在烟台建立了葡萄园和葡萄酒公司──张裕葡萄酿酒公司,从西方引入了优良的葡萄品种,并引入了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并改为橡木桶贮酒,开启了中国葡萄酒现代工业化的进程。但随后的几十年中国葡萄酒也发展依然缓慢,到1949年中国全国葡萄酒产量不到200吨;

1949-1979年这三十年间葡萄酒发展缓慢。从刚建国时全国的6个葡萄酒厂、年生产葡萄酒85吨,发展到全国有葡萄酒厂40个、年产葡萄酒近3万吨。大多数葡萄酒厂位于黄河故道的河南、安徽、江苏等地。

在1949-1979年供应短缺的计划经济时代背景下的葡萄酒业,基本是以产定销,产量主要受生产技术及生产能力限制,产品也主要以低端的低含汁量的葡萄酒为主。一般消费者也基本没有机会可以接触到真正意义上的葡萄酒产品。

图2:1949-1979年间中国葡萄酒产量变化

中国葡萄酒工业发展自改革开放后1980年以后才开始真正开始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产量从1980年的7.8万千升,增加至2009年的96万千升,30年间产量年均复合增长高达9.1%,增长速度居于各类酒品前列。

但*近30年来,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直线式的快速增长。作为一个基本全新的产业,从萌芽到现在大体经历了市场启蒙与发展阶段(1978-1988年)、市场调整和规范阶段(1989-2000年)、市场恢复发展阶段(2001-2004年)、市场加速发展阶段(2005-至今)等四个发展阶段。

1980-1988:启蒙阶段半汁葡萄酒的黄金时期

这一阶段是半汁葡萄酒发展的“黄金时期”。1980年许多葡萄酒企业,例如长城、王朝等著名企业纷纷上马葡萄酒项目,使得该年的葡萄酒总产量达到7.8万吨,较1979年增长一倍多。到1985年总产量达到23.3万吨,1988年达到30.85万吨的历史*高记录,8年间产量年均增长速度达17%。

由于这一时期的消费者,长期以来一直喝带甜味的半汁酒,对于酸而涩的真正葡萄酒很难接受,国内生产的较高质量的干红、干白葡萄酒主要用于出口,或在涉外饭店销售。同时由于改革开放之初,中国葡萄酒业相关法制、国家标准不健全,市场机制不完善,匆忙上马的集体、乡镇小型企业技术力量薄弱、管理水平差,致使产品质量低劣,同时缺乏国家宏观的质量监督控制,导致低档次的半汁葡萄酒占市场主导地位,从产量上看,超过80%的产量是低质量的半汁葡萄酒。甚至出现用香精、糖精、酒精、合成色素和水勾兑的“三精一水”假冒伪劣酒,以及大量的假冒名牌产品。但从严格意义上说半汁葡萄酒并不是真正的葡萄酒,**市场上也仅仅将其定义为“含酒精的葡萄汁饮料”。

1989-2000:调整阶段:量降质升,行业规范奠定后续发展基础;

由于80年代半汁酒,甚至假冒伪劣葡萄酒的横行,严重损害了葡萄酒在消费者心中的健康形象,也影响了我国葡萄酒在**上的声誉。而生产优质葡萄酒的企业由于成本高、价格贵而造成产品积压,使得许多企业纷纷停产倒闭,葡萄种植面积也大量骤减,导致出现了1989-2000年葡萄酒行业产量的下降,11年间产量年均降幅达3.47%。中国葡萄酒业步入的全行业的调整期。

1994年,国家颁布实施了《葡萄酒》标准,轻工业部颁布了《半汁葡萄酒》行业标准和《山葡萄酒》行业标准,并同时废止了原汁含量在50%以下的葡萄酒生产,加速促进整个市场以甜型酒、半汁酒为主转向以全汁、干型酒为主的局面。

从品种上看,中国葡萄酒市场发展经历了先干白后干红的发展历程。1996年之前开始干白要比干红受欢迎,消费者普遍认为,只有干白葡萄酒才是真正的葡萄酒,甚至误认为干红葡萄酒的色素是人工加的,干红少人问津。干白葡萄酒的**与干红滞销形成巨大反差,致使大片红葡萄优良品种被砍伐,酿造干白葡萄酒的品种得到大发展。干白葡萄酒消费量一下子占到了干型酒的80%以上。王朝、长城两大公司成为市场主导性品牌,占有*高的市场份额。

然后,1996年,由于媒体的宣传和干红热兴起,干白开始受到冷落。“干红热”带来新的投资热潮。刚刚完成承包市场责任制的张裕公司抓住有利时机,适时推出了张裕解百纳品牌,使张裕公司一下子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这股“干红热”同时引爆了第二波对中国葡萄酒产业的投资浪潮,烟台长城、新天、云南红等许多企业都是这个时期投资兴建的,昌黎、蓬莱等著名葡萄酒产区也在“干红热”之后加大了对葡萄酒行业的投资。

1996年下半年开始,干红引发的巨大消费市场和消费潜力也吸引了**葡萄酒生产商关注并开始进入中国,成立葡萄酒专营店,大量外国的葡萄酒,以干红葡萄酒为主,主要来自于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欧洲传统产区、以及部分来自澳大利亚等葡萄酒新世界产区。当时,国产品牌数量少,产量低,质量稳定性不足,供应上有缺口,为外国品牌填补空位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切入口。

2000-2004年:产量恢复阶段高质量的产量回归

2002年11月,国家经贸委以公告形式又发布了“中国葡萄酿酒技术规范”,这是一部参照**酿酒法规并结合我国葡萄酒生产国情制订的行业规范档。规范对原料、辅料、工艺等都作了明确的技术性规定。这一部与**接轨的技术规范档,对引导葡萄酒行业今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003年以后,中国才真正开始规范工业生产真正意义的符合**规范、获得世界认可的葡萄酒。中国葡萄酒业也因此迈向一个新的台阶。在此期间,葡萄酒产量也获得了恢复,4年间产量年均复合增长速度达16.13%。

2004-至今:快速增长阶段质量、品牌与产量的全面提升

从2003年开始葡萄酒市场突然出现了强劲攀升势头,葡萄酒市场的销售收入增长率高达21%,快速的增长让一些投资商眼前一亮,葡萄酒行业很快形成新一轮的葡萄酒投资热潮,一些企业纷纷上马扩建。

同时,国外葡萄酒出现大量过剩,纷纷寻求新的出路和销售市场,一冷一热中,中国葡萄酒市场成为众人眼中的“香饽饽”,2004年随着中国葡萄酒进口关税由44.6%下降到24.2%,再降到14%,国外葡萄酒也加大了进入中国市场的力度,除了法国、意大利等传统葡萄酒生产国外,一些新兴的葡萄酒生产国,像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也大规模开拓中国市场,葡萄酒行业迎来一片繁荣景象。

2007年,张裕·爱斐堡和长城的君顶酒庄开业,这种集酿酒、旅游、体闲、投资、商务于一体的酒庄,不仅是中国高端葡萄酒酒庄的代表,也打开了中国商端葡萄酒的新纪元,创新了葡萄酒企业发展模式和商业模式。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