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品牌目的是为了拓展销售,而葡萄酒的地域性限定了他的产量。所以对于进口葡萄酒而言,品牌的两个面:美誉度和知名度,可能前者的作用性要更大。
品牌为了产品线的延伸
对于庞大的中国市场,通过拓展美誉度,再解决他的产量的问题:不是扩大产量,而是产品线的延伸。这种延伸有两种方式。
一种方式是主打一个品牌。这个品牌里面差异化细分,如拉菲系列。在拉菲的五箭头,可以延伸到十多个酒庄,数十种产品。甚至拉菲的精选系列,**系列,传说系列再分为波尔多大区,梅朵克产区和波亚克小产区。
龙船酒庄也是如此。小龙船是波尔多大区的葡萄酒,收购葡萄酒去调配再加上龙船的标记出售。这个量可以是无限的。可以无限量采购的小龙船甚至被很多人以为就是龙船酒庄的副牌。通过大龙船的美誉度去拓展走量的葡萄酒。命运多舛的龙船酒庄继十年前被GMDF集团收购后,2009年被转卖了50%的股份给CASTEL公司。销量极速发展的CASTEL急需一款这样的名庄葡萄酒来提升自己的美誉度。
但是这种方式的延伸的坏处就是可能会减低品牌的美誉度。如智利拉菲的LAS VASCOS 对拉菲的品牌影响力的负作用力是很大的。
拉菲目前在国内的价格急剧下降,其中原因之一是,拉菲太滥,消费者分不清他们的差异。用美誉度来拓展销路,在知名度起来的时候,美誉度却有了损失。
DRC看似一样,其实其严格控制产品线的延伸,**了其美誉度。但是其知名度却远远比不上LAFITE系列。
第二种方式,就是一个系统出来的分品牌运作。我们都知道 飘柔,海飞丝,潘婷,沙宣,佳洁士等品牌。但他都是宝洁公司的。
在酒业里面,做的很成功的是LVMH。轩尼诗,白马,伊甘,酩悦香槟。甚至在酩悦里面还单*处理一个**品牌香槟王-法国唐培里侬香槟。这些都是**老品牌。每一品牌都*立操作的很成功,但都在LVMH路易威登旗下。
如果要说目前一个操作比较成功的有借鉴意义的,应当是一个新兴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操作。这方面比较成功的是法国普吉奥酒庄的做法。
当时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法国普吉奥内部有过严重的分歧:**经理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要在中国只做一个品牌“普吉奥”,分地区销售。而我坚持分品牌操作。目前在中国,说起“法莱士艺术桶酒”,“羊头”,“布鲁世家”,短短的5年时间,这些**品牌美誉度在一些地区还是较有影响力。
品牌的几个术
取一个好名字。对于名字的好,每一个人的看法不一样。有人喜欢洋气:音译过来。我见过*长的一个名字,有很拗口的6个字。有人翻译的很本土化。到底如何是好的。消费者的选择就是答案。
品牌的字的本身意义刚开始有点重要。但一个品牌出来后,字的本身意义就不重要了。
大家都知道的拉菲。这个名字肯定是成功的:简单,大方,朗朗上口;但“拉”, “菲”的字并没有太多和液体,或者****相关的意义。后来品牌出来了,已经成了一个品牌的表象,人家**淡化了字本身的含义。我还**一个“奔富”。如果这个名字要从字的意义考虑,是一个很土的感觉。但名字发音朗朗上口,易于传播。
所以翻译酒名术之一:一个发音朗朗上课的,*后一个音节要是开口音。
“术”之二:具象。如果一个新的品牌,具象就是产生联想是很重要的。比方说几个好的品牌,白马,说出这个名字之后,出现一篇奔驰而来鬃毛树立的白马。这个名字就很具象。所以作为SAINT-EMILLION的一级A的第二名,其知名度就远超过一级A的**名---欧颂酒庄。2012年将会升级为一级A,和白马并列的金钟酒庄,我估计也会比欧颂好记住。但“钟”字同“终”,对于中国人而言,送礼特别是寿礼是不太吉利的,这个要考虑进去一下。
而奥比安的品牌知名度也是在5大名庄里面是*弱的。也是因为其名字的拗口和不具象。现在改翻译为侯伯王,我个人感觉好一些。但是目前的影响力不够,大家还是关注他的字面的意思。
CHATEAU D‘YQUEM,伊甘酒庄,很优雅。后来有人翻译成“滴金酒庄‘’,我个人很喜欢这个名字。看过这款酒就知道颜色是金黄色,其次,其珍贵,不能多喝,是一滴一滴的金子。在脑海里面会有一个画面。
名字的的“字”是意义的,但品牌,已经大大淡化了其“字”的意义。2006年,我在翻译TETE DE BELIER 为“羊头”的时候,一是考虑到了具象,一说出来,大家会有一个画面;二是考虑到了发音,头是开口音。三是,我姓“杨”, “杨的头”。这个是后来臆想的,呵呵。
羊头在浙江是一个好品牌,但在成都,他们的反应是“酒是好酒,名字要换一下,挂羊头卖狗肉不好”。所以理解品牌和“字”是不一样的。其实我翻译这个品牌的时候,也有想到过中国这句谚语。不管好还是坏,但大家记住不难。我有一个老师策划很厉害,他说过一句“别人说好说坏都可以,*怕没人理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