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特辑】清明时节话酒俗

2014-05-09来源 : 互联网

说起清明与酒,人们会很自然想到唐代诗人杜牧那*脍炙人口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中虽未直接写饮酒,但人们寻找酒家的目的,是可想而知的。

清明节的酒事习俗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时期的晋国,清明节就有相应的饮酒活动,饮酒不受限制。清明节里,一般举行家宴时,都要为去世的祖先留着上席,一家之主这时也只能坐在次要位置,在上席,为祖先置放酒菜,并示意让祖先先饮过酒或进过食后,一家人才能开始饮酒进食。在祖先的灵像前,还要插上蜡烛,放一杯酒和若干碟菜,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和敬意。

据唐代段成式著的《酉阳杂俎》记载:在唐朝时,于清明节宫中设宴饮酒之后,宪宗李纯又赐给宰相李绛酴酒。清明节饮酒有两种原因:一是寒食节期间,不能生*吃热食,只能吃凉食,饮酒可以增加热量;二是借酒来平缓或暂时麻醉人们哀悼亲人的心情。古人对清明饮酒赋诗较多,唐代白居易在诗中写道:“何处难忘酒,朱门美少年,春分花发后,寒食月明前”。

清明节何以与酒有着不解之缘?据说,清明节饮酒与寒食节有关。清明与寒食本是两个节日,有人说寒食在清明前一日,也有说在清明前两日。可能由于时间相近,又加上扫墓与寒食禁*习俗的融合,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与清明便合而为一了。历史上,唐以前重寒食,宋以后重清明。寒食节时,家家要禁烟*,只能吃预先做好的冷熟食。传说这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功成隐退、抱树焚身的晋文公重臣介子推。一般从寒食禁*到清明起*,需要三天时间,而一连三天仅吃冷食是很不舒服的。寒食节虽禁*,但不禁酒,喝酒暖身之举便流传开来。据晋代陆翙《邺中记》载:“寒食三日作醴酪。”说明当时有寒食节制作饮用甜酒浆的习俗。唐代有不少诗人吟咏过寒食饮酒诗,“相劝一杯寒食酒”是赵嘏的诗句,“野寺一倾寒食酒”是张祎的诗句……而其中*为有名的是白居易的“何处难忘酒,朱门美少年,春分花发后,寒食月明前”,“寒食枣团店,春低杨柳枝。酒香留客住,莺语和人诗”。

清明扫墓除整修坟墓、清除杂草外,*重要的是上坟酒,上坟酒与其它祭祀仪式不同的是,上坟酒是家庭在家进行祭祀仪式,仪毕后即全家聚在一起,饮酒进食,称为吃上坟酒。吃上坟酒时要留下一些食物与酒,备到坟前供祭,江浙地区上坟时*重要的三件食物是青草鹅鹅肉、发芽大豆和老酒。鹅象征清明洁白,芽豆象征后继有人,老酒则是祭祀之礼不可或缺的。家庭聚食后,再去扫墓,在坟前祭桌上供上食品与酒,点烛化纸进行祭奠。祭奠毕,上坟食物与酒要送与守坟人家,散给少食物的人,也可在坟前家人席地再食。清末徐心余的《蜀游闻见录》中也记“清明节近,俗有所谓上野坟者,大家闺秀也不免此。风和日暖,结队偕来,婢仆携酒食随其后,择坟之幽僻处,席地酌之”。清人褚人获的《坚瓠集》中有“吴中,于清明前,子女长幼持牲礼,楮*,祭扫坟墓。虽至贫乏,亦备壶醪”。这些记载说明清明期间,无论家境贫富,扫墓备酒醪,或祭奠或自酌,都是理所当然的。清明,是家族血亲相聚的重要节日,一些远在它乡的亲人近戚都在这**回家相聚,这是尊敬祖先,提升家庭宗族凝聚力*为直接的反映。

酒可浇愁亦能洗悲,酒可祭奉先祖亦能解开胸中块垒。就算是年年清明怀念先祖,酒也是万不可省却的。宋吴文英在《风入松》上癸中有“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明宋懋澄《清明曲》更形象地画出了清明时节的坟前实景与虚意,“人记鬼记清明字,纸*酒榼千家备。生人情,游人致,坟头纸片儿孙泪。儿孙泪罢花前醉。花不开,鬼应馁。”

清明节饮酒也与祭扫有关。明代《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槁,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置坟头。望中无纸*,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此时的酒,是悼念的酒、祭奠的酒、思念的酒。人们之所以此时还要饮酒,是要借酒来平缓或暂时麻醉哀悼亲人的悲痛心情。南宋高翥《清明》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饮酒还与郊游有关。宋代以后,每至清明,人们常常借扫墓之机,携带酒食春游,名曰踏青。据宋代周密《乾淳岁时记》记载,那时“南北山之间,车马纷然,而野祭者犹多……妇人淡妆素衣,提携儿女,酒壶肴垒”,在开封城外郊区,更是“四野如市”,人们群聚在树下或园亭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在美酒佳肴的滋润下,尽情游玩,是颇富情趣的。所以,晋代王羲之从文人特有的雅兴与内质出发,在清明节(上巳),约好友相聚绍兴兰亭,以“修禊事”为名,进行文人游戏。他在《兰亭集序》中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籍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鱼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根据梁朝宗懔《荆楚岁时记》引述,上巳的曲水流觞,起源于周公的曲水宴。曲水流觞的觞是一种饮酒器具,口底均较大,高度较低,易于在水上漂浮。因此酒器在口边对称有二个似羽毛状的执耳,又称“羽觞”。游戏的时候,人们坐在曲折的水流边,放酒杯或酒觞于水中,任其漂流,流杯停在谁的面前,即需饮酒或赋诗。在流水的河边宴饮总觉不便,于是就专门开凿曲水,修建“流觞亭”或“流杯亭”,曲水流觞以唐时*盛,杜甫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诗句。以后这种宴饮、流杯作诗的习俗便逐渐弱化了。现在由于旅游与人文景观的需要,也有**这一传统饮酒习俗的。如绍兴的书法节就与曲水流觞结合起来,成为古城的一大春天景观。在今天,清明时节,人们在吃过上坟酒、祭奠完祖先后,往往连同春游,饮酒野餐,处处可见。在这缅怀先祖的时序里,酒既是后人对先人的尊敬与孝意,也是对祖上一份虔诚。

随着时代的变迁,虽然清明节习俗不断发生变化,但扫墓、踏青、郊游这些活动,至今仍被人们重视。在这些活动中,无论是对先祖的缅怀和祭奠,还是对春天大自然美景的享受,饮酒,不管在野外或是“酒家”,依然是少不了的。

本文系糖酒快讯网评论员微酒投稿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