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酒工艺与酒文化的传承

2012-05-30来源 : 互联网

小烧锅的复兴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关注它的不仅有烧锅酒的酿造者、消费者和饮用者,还有很多**学者。历史的长河溢满了酒香,留下了许多可以追寻的踪迹:散落全省的“烧锅”地名见证了小烧锅当年的盛况;出土的文物中也可以找到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酒具。而早在红山文化时期,那醉人的佳酿就已经被用来供奉神灵和祖先,成为中华民族文明曙光中一道*具魅力的光芒。从记者调查和读者反馈的情况来看,人们在关注小烧锅复兴现象的同时,对酒文化也愈加关注。一味劝饮的酒嗑渐渐受到批判,而“提倡品鉴、**豪饮、反对酗酒”的酒风酒德则越来越深入人心。那么,小烧锅是怎么从无到有、由少到多发展起来的?它曾有过怎样的辉煌和失落?它的复兴和酒文化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今天为您刊发特别策划《小烧锅复兴》调查报道第三篇。

寻今“烧锅”驻留地名中

“烧锅地”、“烧锅沟”、“烧锅岭”、“烧锅屯”……这些地名听着耳熟吗?

利用搜索引擎从网络地图上查找,你可以在辽宁省境内找到140多个带有 “烧锅”字样的地名。其中大多数是社区、乡镇、行政村、自然屯的名字以及少量沟壑、山岭、路桥的名字,偶尔也有烧锅营子派出所、烧锅大坑工商所等单位的名字。

记者采访时发现,带有 “烧锅”字样的地名,大都曾经开办过酿酒作坊,这些作坊被称作烧锅,而且在当地历史上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地名中带有 "烧锅"字样的,当地一定开办过酿酒的烧锅。 ”七旬高龄的周自友老人曾在北票市史志办工作多年,对当地的地名颇有研究,他告诉记者,“过去北票开办过烧锅的地方太多了,能把"烧锅"留在地名里的却只有零星的几个。 ”

据他介绍,1629年,成吉思汗的后裔带部族内的7万余人来到北票地区,蒙古族人好酒,却不擅长酿酒,于是常常有汉族的“酒道公”被邀请来为其酿酒。 “那时候,凡是蒙古族人居住的大的营子都有烧锅,但地名大都沿用蒙古语发音,因而没有一个叫烧锅的。像北票北部的四大烧锅"新二色、旧二色、板达营子、十八"就属于这种情况。 ”

尽管能在地名中留下踪迹的烧锅并不多,但在我省却仍留下了很多“烧锅”地名。据介绍,由于叫“烧锅”的地方太多,有很多重名的情况,我省还更改了一部分原本带 “烧锅”字样的地名。

人们对 “烧锅”地名非常熟稔,当朝阳市文艺工作者排演的话剧《烧锅屯》荣获***大奖时,人们已无法将这一地名对号入座,好像这个屯可以是我们身边任何一个普通的村落。

通过网络地图查找,辽阳市是省内仅有的两个没有“烧锅”地名的地级市之一,可在当地也能很容易地找到老烧锅的遗存。

在辽阳的灯塔市铧子镇境内,某酒厂的前身就叫“涌兴源”烧锅。在该厂的七口老酒窖中,人们发现了具有**以上历史的青砖。此外清代还有人赋诗盛赞“涌兴源”烧锅:“一滴甘露落入口,千粒珍珠滚上喉,三两沽来兴源酒,襄平不知有杜康。 ”

访古 各时期的出土文物中都有酒具

古人称酒为“百礼之*”。

曾经有人估算过,中国秦汉之前的出土文物中,酒器酒具约占80%左右。酒类自从古代产生以来,就被应用在了祭祀、会盟、祈拜等重要场合。

朝阳博物馆研究馆员周亚利有着30多年的文博工作经历,朝阳出土文物中的各种酒具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按照年代先后排序,这些酒具的演变就是一部活色生香的人文历史。

在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县(以下简称喀左县)红山文化时期的东山嘴祭祀遗址中,曾经出土了2只非常小的陶杯。

“有人说那是一种玩具,因为它们太小了。不过,在祭祀遗址里出土的文物怎么可能是玩具呢? ”周亚利回忆道,“据我推测,它更像一种装酒的容器,这才与祭祀遗址的地点相契合。那时的人们很可能已经开始使用少量的酒用于祭祀了。 ”

另外,喀左县还曾出土过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窖藏,其中也有祭祀用的青铜酒器,其容量也大了许多。这表明,当历史发展到商代晚期,人们已经可以用大量的酒来搞祭祀活动了。

在她的印象中,另一个比较有特点的时期是战国时期。 “那个时候奴隶制度崩溃了,"礼崩乐坏",一些地主阶层也纷纷模仿贵族随葬青铜器的做法。”她说,“可是他们没有那么多青铜器怎么办呢?于是他们用陶制成青铜器的样子随葬,这些东西被称为"仿铜陶礼器",其中仍然少不了装酒的容器。 ”

与出土文物中的大量酒具相呼应的,是关于酿酒工艺的记载。

早在东汉时期,乌桓人就掌握了简单的造酒技术。他们“能做白酒,而不知做曲蘖,米常仰中国”。

三燕时期的朝阳地区是慕容鲜卑的政*经济活动中心,鲜卑与乌桓同俗,自身的造酒技术并不发达。慕容鲜卑进入中原后,便直接利用中原地区的酿酒成果,掌握了汉代以来以北方为主的酿酒法,其中包括八例制曲法,四十**酿酒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慕容鲜卑饮食文化。

兴起 酒香飘入寻常百姓家

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饮酒一直是王公贵族的特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酿酒工艺的不断改进,酿酒技术传到民间,寻常百姓人家有的也支起简单的小烧锅,自己酿酒、品尝酒香了。

中国酒界**秦含章老先生认为,白酒出现在西汉时期。但据**考证,西汉时期仅仅出现了蒸馏酒的酿造,而饮用者仍是凤毛麟角。有些**从酒杯上考证,认为白酒酿造形成规模应该在唐代。

辽宁地区多以粮食为原料酿酒,人们*早酿制的酒也并非白酒,而是民间称作米酒的酒。到清朝后期,规模较大的专业酿酒作坊开始出现,酒的品种也从*初单纯的米酒增加了白酒及特色酒等。

酿酒技术的传承发展是一个曲折渐进的过程。沈阳市法库县法库烧锅、陈家烧锅、“福祥海”烧锅的变迁就有其代表性。

1670年,端敏固伦公主下嫁科尔沁蒙古第三代达尔罕王班第,将一批掌握先进技艺的工匠从京城带到辽北地区。其中懂得酿酒技术的胡姓差人创办了法库烧锅,吸纳了南北方工艺特点,使酿酒工艺日臻完善。

1730年,端柔和硕公主下嫁科尔沁蒙古博多勒噶台第七代郡王齐默特多尔济,陈姓酿酒差人来法库安家落户,并引用胡氏酿酒工艺,创办了陈家烧锅。

清乾隆年间,两家烧锅分别更名,后又并为一家,名为“福祥海”烧锅。据法库县桃山村的窦永强介绍,他家的传统烧锅酿酒工艺就是由当年的法库烧锅、陈家烧锅、“福祥海”烧锅辗转传承而来。

复兴 螺旋式上升发展

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传统的烧锅酿酒一直是白酒生产的主要方式。当先进的工业化规模生产兴起后,大、中规模的酒厂日益增多,传统的烧锅酒因其生产效率较低,市场份额逐渐萎缩。

而那些分布在乡村的小酒厂、小烧锅也由于缺乏管理,日渐式微。有的转为季节性小规模生产,有的以产品的低价位勉强维持。小烧锅的发展一度步入了低谷。

近年来,小烧锅重新受到市场的认可,从根本上说,还是人们的消费理念发生了转变。

沈阳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郑宏星博士认为,机械化大批量生产的商品生产效率较高,在面对“大众”人群时,其市场竞争优势明显;但其产品批量推出,往往千篇一律,无法满足部分 “小众”人群的个性化需求。当这种“小众”人群的购买力日渐增强时,个性化的小规模生产也就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小烧锅的复兴也符合这个道理。当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加重,对市场上的白酒产生不信任感时,一部分有购买力的“小众”人群便**行动,进村入户购买烧锅酒,在价格和质量两者之间,他们更看重烧锅酒的质量。当这种做法引起他人效仿,很快便成为了时尚。

而此时的小烧锅经营者也要与时俱进,在提高烧锅酒的品质方面下足工夫,以满足**客户越来越高的消费需求。因此,小烧锅复兴并非简单的回归,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

温馨提示:欲知更多名酒资讯,不妨登录3158名酒招商,或搜索名酒资讯,即可找到您想要的相关信息,更多招商加盟品牌企业,成功案例,尽在3158名酒招商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