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过节亲朋相聚,自然要喝上两杯,喜庆热闹的氛围,也酿出风格不同的酒俗。
一般来说,酒席上的规矩是年龄高的先饮,这与传统文化中长者为尊的习俗契合。但在古代,尤其正月初一的酒席上,饮酒次序却截然相反,即年少者先饮,年长者依次往后排,年纪最长者在最后。这种酒俗源远流长,覆盖面颇广。东汉李膺、杜密因党锢之祸身陷囹圄,二人在大牢里过年,可仍不忘这条礼仪——年龄小的先喝(见宋·洪迈《容斋随笔》)。许多诗文亦有此类记述,可为佐证,如白居易“岁酒先拈辞不得,被君推作少年人”;裴夷直“自知年几偏应少,先把屠苏(酒名)不让春”;苏辙“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这些诗作,对年少者先饮的现象均有表述,如此酒俗,现在看上去颇有疑惑。因为,古代中国很讲究君臣父子长幼尊卑的次序,何以岁旦饮酒时年少者为先,岂不是与礼俗相悖?对此,晋代董勋早有解释,他认为这种风俗的依据是,年龄小的长了一岁,可喜可贺;年龄大的过一年少一年,所以得岁者占先,失时者为后。
当然,酒俗与习俗一样是动态的,年长年幼谁为先,则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而且,亲朋相聚与应酬酒局自有不同,所以酒俗亦分场合。在酒局上,或论资排辈,或官阶高者先饮,或东道主先干为敬,无须强求一致。因为当局者目的不同,各有所图,连陪酒的也很累,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
有十年内蒙古生活的经历,很喜欢草原上的酒俗,其特点是酒离不开歌,祝酒歌就有N个版本。许多草原歌也离不开酒,像“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鸿雁》),本不是祝酒歌,但很适合酒席上唱。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声唱歌,这就是草原的酒俗,年节时犹如此,那叫一个痛快。到草原游览的客人,大都受用过下马酒的款待:敬酒、祝酒歌、献哈达,紧凑的程序愈演愈烈,气氛好红火。那些祝酒词也多洋溢着草原特色,比如“草原上的百灵双双飞,一个翅膀挂两杯”—— 前一句听上去很美,诗情画意;后一句甚为生猛,一个翅膀挂两杯,两只百灵四个翅膀就是八杯,一次喝八杯酒,试想,除了景阳冈的武松谁能承受?何况实际上还不是酒杯,而是银碗,容量明显大于通常的酒杯。当然,不胜酒力者可量力而为,祝酒词毕竟有夸张,但无论如何,这还是比诸如“感情深一口闷”有创意,让你觉得新鲜。而且,百灵鸟翅膀挂酒杯是非常奇特的意象,连空中都飘逸着马奶酒的清香,让人未喝先醉。
酒俗醉人,适可而止,聚饮小酌,全在情趣,但凡有度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