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杯从主流社会消失的酒器唐时又突现

2015-02-24来源 : 互联网

从历史**上说,中国也使用过角杯,但是自从青铜文化兴起以后,角杯就从主流社会生活中消失了。但是,到了唐朝时期又突然出现一种角杯类酒器,令人深思不已。笔者在一位唐代金银器收藏家手中看见一件联珠纹羚羊角银杯,爱不释手,并想到了角杯的来龙去脉。

唐代是一个盛行饮酒的时代,当时不仅留下许多瓷器类酒器,还出现大量金银酒器,包括煮酒类、贮酒类、饮酒类和罚酒类等四大类酒器。例如,陕西西**郊唐墓出土一件唐三彩象牙*杯,象鼻子上卷成为把手。其实这类仿制角杯的唐三彩角杯很多,如陕西博物馆收藏的三彩龙*杯、河南郑州后庄王唐墓出土的三彩孔雀杯、洛阳苗湾出土的唐三彩龙杯、河北沧县前营村唐墓出土的三彩龙*杯、甘肃宁县唐墓出土的三彩鸭形杯等。

如果仔细划分,角形杯是可划分类型的,基本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平式角杯。该角杯基本保留了羊角的形制,是没有底座的,一般由手持之,不用时以绳拴系,可挂在一定的地方。如马王堆的木犀牛角杯、粟特人饮酒的角杯、何家村出土的玛瑙兽*杯、李寿墓的角杯、片*肯特壁画上的羚羊角杯等。应该说此类酒杯保留了较多的原始形式,更适合游牧民族使用。

另一种为立式角杯。该角杯包括两部分:上部为角杯,呈立状;下为座,或者由角杯底部雕成,或者在角杯下安一座,使角杯可以稳定置于地上或桌上。如联珠纹羚羊角杯、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的银制“来通”、西**郊出土的唐三彩象牙*杯等均是。

从两种类型的形制比较分析,两者的共同点是都是角形杯,但有一定差别。前者基本保留了畜角形状,或者有一定变异,但基本平放,不能立置,常系绳索提拿,适合游居生活使用。后者除保留角杯形态外,下部都有一座,或雕或装,使角杯能立起来,平稳置于一定的地方,这一点适合稳定的定居生活,可能更适合农耕定居生活的需要。很明显,后者较前者进步。

酒器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在远古的时代并没有酒,也没有酒器。人类**酒以后,*初的酒是一种发酵食品。随着人类酿酒技术的进步、饮酒水平的提高、工艺的变化,改变了酒、糟混杂的状态,出现了没有糟的液体,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酒。在这种情况下,除了依然可以沿用碗、钵之外,还出现了专门的饮酒器皿,其中角形器、竹筒也被派上用场。

龙山文化虽然没有发现牛角杯,但已经有成套的酒器,有陶盉、陶碗、陶杯等饮酒器。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的酒器也不少,有平底杯、圈足杯、高圈足杯、高柄杯、曲腹杯、觯形杯等。商周时期饮酒器还有陶质的,也有青铜类饮酒器,有觚、觯、杯等。此外还有一种兕觥,就是仿牛角杯来的。

覆面起于羞耻观念

在我国文献记载中,有不少覆面的记录;在考古工作中,也经常碰到覆面实物。该物是葬礼中为死者蒙面的遗物,有纺织物、金属制品,起初称幎目,后来称覆面、面衣。但是这种葬俗是怎么发生的?在历史上有什么变化?覆面与实用的帷冠有什么区别?都是应该回答的历史课题,对探索考古发现的覆面也有一定帮助。

在古代文书中,有“幎目”、“覆面”、“面衣”诸称,当代学者也多用之,究竟哪种名称正确呢?学界一般认为覆面始于春秋末年的吴王夫差,高承《事物纪原》卷九“面帛”条:“今人死以方帛覆面者,《吕氏春秋》曰:夫差诛子胥,数年越报吴,残其国,夫差将死,曰:‘死者如其有知也,吾何面目以见子胥于地下?’乃为幎以冒面而死,此其始也。《风俗通》曰:‘吴王羞见子胥,以帛幕面而死,故后人因之制面衣。’《说苑》亦曰:越袭吴,吴王将死,曰:‘吾不用子胥之言,至于此,死者有知,吾何面以见子胥也?’遂蒙絮覆面而死。”以上记载说明,我国覆面起源于春秋末年吴地,当起于羞耻观念,当时称此俗为“覆面”。但是这只是传说而已,事实上覆面起源较早,名称也有异。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