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对36款东方风味的酒类饮品样本进行了测试,其中包括16款绍兴酒(包括花雕、女儿红、加饭酒、黄酒)、8款糯米酒及12款梅酒产品。检测发现,一款绍兴黄酒样品中氨基甲酸乙酯(Ethyl Carbamate缩写EC)含量为0.26毫克/公斤,为测试样本中的*高浓度,“古越龙山正宗绍兴五年陈年花雕”“塔牌八年陈绍兴加饭酒”“古越龙山三年陈酿绍兴加饭酒”等3款产品中的氨基甲酸乙酯含量超过0.2毫克/公斤;其他13款黄酒中的氨基甲酸乙酯的含量从0.08毫克/公斤到0.16毫克/公斤不等。由于氨基甲酸乙酯是一种可能性致癌物质,消息传出后,“古越龙山”和“塔牌”双双被推向**的风口浪尖。
2007年,**癌症研究机构对EC评估,将其由第2B组(“或可能令人类患癌的物质”)改为第2A 组(“可能令人类患癌的物质”)。所以,有人据此认为含EC的黄酒“致癌”。
那么,食品中含有EC是怎么来的呢?
*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主任郝凤桐教授介绍说:“上世纪40年代之前,EC曾经被用作*疗多发性骨髓瘤及慢性髓性白血病,药物商品名为乌拉坦。”在工业生产领域,EC主要用于涂料生产。而在食品工业领域,EC是以自然存在或自然生成方式存在,并非人为添加的产物。例如EC是烟草的天然成分,是威胁吸烟者健康的危险因素之一;EC也是发酵食品如面包、酸奶、酱油等和酒精饮料中的副产物。
“EC是由多种氨甲酰类化合物与乙醇自发反应所生成。”郝凤桐解释说,氨甲酰类化合物包括尿素、瓜氨酸、氨甲酰磷酸、氨甲酰天冬氨酸等,黄酒中90%的EC是在发酵过程中,由氨基酸分解而产生的尿素和乙醇反应生成。
据郝凤桐介绍,**上从1943年即开始关注EC。2007年,在里昂举行的世界卫生组织**会议上,通过对EC纯品的风险评估,将EC归为2A类物质,即对动物有较强烈的致癌作用,而对人体的致癌作用则未经科学论证。
各国酒类EC含量标准又是怎样的呢?
**上对食品及酒类的EC含量控制规定各不相同,目前各国都没有针对黄酒EC的限量标准,如果以白兰地为例,加拿大要求EC小于400微克/升,法国、德国和瑞士的上限规定分别是1000微克/升、800微克/升和1000微克/升。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介绍,加拿大是*个就多种酒精饮品制定EC*高限量的国家。1985年,加拿大**规定了各类酒中EC的限量标准:佐餐葡萄酒30微克/升、强化葡萄酒100微克/升、蒸馏酒150微克/升、烈性酒和水果白兰地400微克/升。
美国就当地生产的食品采取自愿制定EC安全含量标准的做法,并已告知所有出口葡萄酒到美国的国家必须制定计划以符合有关标准。欧盟目前没有食品所含EC*高限量的协调标准,但有些成员国已定出酒精饮品的EC*高限量。近年,韩国也制定了葡萄酒的EC*高限量,为每30微克/升。
目前,我国尚未颁布针对酒精饮料和发酵食品的EC限量标准。
黄酒中的EC危害身体健康吗?
江南大学黄酒研究资深**、酿酒科学与技术中心赵光鳌教授介绍说,EC在发酵类食物中普遍存在,正常饮食摄入不会有害健康。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客座副教授梁嘉声认为,以黄酒中EC的含量,即使喝到酒精中毒,EC都未必达到对健康造成伤害的程度。香港消委会的报告,只是告诉大家这个过量摄入有风险,并非说完全不能饮用。他提醒,*重要的是均衡饮食。
黄酒中的EC能否降低含量呢?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还对业界发出有关贮存及运送期间减少酒精饮品内EC含量的建议:使用合适的容器和不透光箱子,避免产品暴露在强光下;使用适当的隔热货柜、配合付运时间和适当的贮存设施,避免产品暴露在高温下(尽量维持温度于20摄氏度或以下,切勿超过38摄氏度);以先入先出的原则处理存货。
相对于人们对于黄酒中EC的担忧,其实更令人担忧的应该是乙醇,酒精饮品中的乙醇已被**癌症研究机构确认为“令人类患癌的物质”,很多恶性肿瘤的发病都与此相关。
温馨提示:欲知更多中国名酒,不妨登录3158名酒招商,或搜索名酒资讯,即可找到您想要的相关信息,更多招商加盟品牌企业,成功案例,尽在3158名酒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