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花似火,凤草飞红,五色芳菲,万物生机。年年端午,今又端午。宁波人多称“端午”为“端五”,端五在宁波方言中与“躲五”谐音。五月初五,五五相重,在古代民间称五月为“恶月”,五日端午又是“毒日”。端午也会根据不同地方而不同,宁波端午节就讲究菖蒲酒、送扇子等习俗。
相传这时节天气渐热,雨水丰沛,瘟疫易起,疾病滋生。人们把五日看作五月中最不吉利的日子,宁波老话“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正因为如此,未满周岁的小孩,都要到外婆家去过端五节,谓之“躲五”。古代无法解释一些生理现象,人们以为疾病是恶神魔鬼附着人体以后引起的,都希望这天能“化凶为吉”、“遇难呈祥”,于是各种“避邪除疾”的端午风俗应运而生。端午节起源于古越人的图腾祭祀,插艾蒲,饮雄黄,挂香囊,禳灾异,来源于江南湿热气候中辟邪驱恶的原始公共卫生防疫措施。
南宋鄞县人吴文英《踏莎行》词:“榴心空叠舞裙红,艾枝应压愁鬟乱。”端午时分头簪石榴花的宁波妇女艳丽无比,与百褶舞裙相映生辉。“艾枝”:端午以艾为虎形,或剪裁纸为小虎形,粘艾叶戴于头上。吴文英《隔浦莲近·泊长桥过重午》词:“榴花依旧照眼。”重午:端午节。石榴花开如当年,而人事早已更改。异地相逢的惊喜,令词人百感交集,诗人怀念的不仅仅是那些石榴花,更怀念像石榴花一般艳丽的情人。宋代鄞县史浩《花心动》:“槐夏阴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菖歜碎琼,角黍堆金,又赏一年佳节。”点明端午折榴花簪头之习俗。角黍: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