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III》拍得好不好,目前还有争议,但取得冠名权的葡萄酒品牌法国柏阁因该纪录片一炮走红,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可以肯定的是,这家为了冠名而向央视豪掷1.18亿元的企业,成名后捞回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收益,都是小菜一碟。
显而易见,法国柏阁在中国市场*了,其中国同行就会不高兴。事实上,像法国柏阁这样“入侵”中国市场的国外葡萄酒品牌有很多,它们给中国葡萄酒企业带来了相当大的生存压力,让后者“忌恨”已久了。
国家***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葡萄酒产量达100.1万千升,比2016年减少13.6万千升,累计增长-5.3%。据透露,近5年,国产葡萄酒产量每年平均降幅为6%左右。与此同时,葡萄酒进口价量齐升,瓶装酒进口额25.5亿美元,同比增长16.4%,近5年平均涨幅达到15%以上。尽管未有关于葡萄酒消费情况的数据披露,但业内人士均从不同渠道得到中国葡萄酒消费额呈上涨态势的信息。
中国葡萄酒市场容量在扩大,但国产葡萄酒销量却在一年年减少,国内葡萄酒企业能不着急上*吗?看着进口葡萄酒品牌*得盆满钵满,当然会来气。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状?除了“敌人太强大”,更主要的则是“自己太无能”。
“无能”的典型表现之一,就是盲从。分析人士指出,中国葡萄酒开始产业化和规模化的早期,**上流行什么、甚至国内人*先听说什么,企业就一股脑儿的种植什么,生产什么。从上世纪80年代的全国“干白热”、90年代的“赤霞珠干红热”、一直到今天的“酒庄酒”“冰酒”铺天盖地,葡萄品种选择、酒种开发的盲目性问题至今并未得到真正解决。目前,全国的葡萄产地都在种赤霞珠,葡萄酒企业都生产干红,甚至连西部一些低温地区也在发展需要较高积温的赤霞珠,而东部一些温暖地区甚至南方却在生产“冰酒”,这种不考虑品种区域化和酒种区域化的科学发展,眼睛只盯着市场,盲目跟风的生产方式,只能让产业市场陷入恶性循环的困境。
企业盲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国家对这一产业不够重视,其典型表现就是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世界上主要葡萄酒生产国均有针对葡萄酒行业的明确的法律法规,涵盖葡萄园的种植、葡萄酒的酿造及装瓶、包装、销售等环节,这为行业的良性运作和葡萄酒的品质提供了*基本的**。以法国为代表的欧盟葡萄酒生产国的葡萄酒法律法规更是严格而系统,对每个地区的葡萄品种、种植数量、酿造过程、酒精含量等都有明确规定,并且要得到**认证。而中国目前还没有针对葡萄酒行业的专门立法。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蓬认为,目前中国消费者对葡萄酒的消费需求在增长,而国产葡萄酒产量却在下降,证明国产葡萄酒不能匹配消费端的需求。从行业的角度看,产量下降是“令人悲观的”,而从企业的角度看,这或许是利好的消息。原来国产葡萄酒的产品结构偏向中低端,如今慢慢往中**发展,因此呈现量跌、利润增长的趋势。当然,要抵御国外葡萄酒品牌的大举“入侵”,保住更多的市场份额,还得长远打算,让整个产业进行一次升级。这就要借鉴国外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以葡萄原料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品牌**和技术创新为支撑,优化资源配置和品种结构,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建立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体系,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葡萄酒文化,促进中国葡萄酒产业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