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具发展的有趣历史

2015-07-14来源 : 互联网

我国酿酒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就出土了大量尊、壶、斝、盉等形制古朴的酒器。至商周时,青铜器鼎盛,青铜酒具应运而生,形象精美的爵、角、觥、卣、罍、觚、觯等流传至今,足见好酒是古人的普遍风尚。1970年湖南宁乡曾出土精美的青铜戈卣,1986年江西遂川又发现青铜“亚竇”铭提梁卣庄重典雅,铸有夔龙、饕餮等精细的纹饰,盖合严密,提携方便,是商代精致的储酒器。卣以盛“秬鬯”著称,属尊类,古人以彝为尊之上器,罍为尊之下器,卣为中器。遂川提梁卣无论在质地上还是款式上都是青铜器之佼佼者。

战国秦汉间出现各种光彩夺目的漆器酒具,其中流行的彩饰耳杯,是由羽觞转变过来的。古代的“羽觞”作雀形,颜师古注引孟康曰:“羽觞,爵也,作生爵(雀)形,有头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尾、羽翼。”汉代的耳杯上出现各种铭文。**的马王堆墓出有“君幸酒”杯,是劝人尽兴的雅语。贵州曾出土汉“元始之年蜀郡西工造乘舆髹羽画木黄耳桮”和“元始三年广汉郡工官造乘舆髹羽画木黄耳桮”。自名“耳桮”,均为木胎漆器,“桮”俗写作字“杯”。江西高安战国墓与南昌汉墓均有漆耳杯发现,它是古人流行的杯式。唐代社会上瓷器普遍使用,逐步取代了制工繁杂、成本高昂的铜、漆制品,加上国家铜禁的加严,瓷器已达到“无贵贱之分通用之”的境地。酒具也多为瓷器代替。

**的越窑以苍翠欲滴的青瓷酒器传世,而乡土气息浓郁的长沙窑广口短流执壶也很有特色。这种执壶广泛流传在长江口岸和古代码头。它的腹部常有彩绘或题诗,绘图内容多为花卉鸟兽,重彩浓艳;题诗内容多见名人诗句,民间谚语及反映商贾生涯、酒茗哲理等,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学情趣。其中有“自入新峰市,惟闻旧酒香,抱琴酤一醉,尽日卧弯汤。”“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哢春声。”“酒醖香浓”等直接与酒有关的诗词多条,显见这酒具。这类民间日用酒器直接反映了江南人民的饮嗜风尚。

执壶又名“注子”或“偏提”。早期的注子不仅有盖,带流,而且有柄。这种实物1976年合肥市唐开成五年墓和宁波市古码头曾有出土,它们分别是邢窑白瓷和越窑青瓷注子,都有柄,肩上还有供拴系的纽榫。其形象与后来的注子有别。据《唐语林》载,唐元和中,酌酒“用注子,形若罃,而盖、嘴、柄皆具,大和九年后,中贵人恶其名犯郑注,乃去柄安系,若茗瓶而小异,名曰‘偏提’,时亦以为便,且言柄有碍而屡倾侧。”可见,后来带执系的注子曾改名“偏提”。自然,有执系的注子比带柄注子在造型上显得优美,在使用上比较合理。实是一种形制上的改革。带碗注子是我国五代、北宋间盛行的酒具,注子与注碗相配,是一套讲究的酒器。其质地有银、铜、瓷多种。当时江西景德镇窑兴盛勃发,生产似青白玉色泽的影青瓷,制品出类拔萃,冠绝群窑,所产带碗注子极为精巧。注身瓜棱状,上下饰莲瓣,曲流细长,执系弧曲,置于花苞状的注碗中,形若婷婷玉立的春葩。注盖上有狮纽,神气活现,雕工精绝。

带碗注子是筵席上精巧的酒具,把盛酒的注子置入装有热汤的注碗中即可保温,随酌随饮。其形象早见于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卷》中,瓷质实物国内出土的数江西铅山宋元祐元年墓出土的*为质优工巧,令人称绝。宋代瓷苑出现一种丰肩小口梅瓶,体势修长,外壁常常饰有精致的图案,或缠枝花卉,或云气水波,无不清新美观,宋时称“经瓶”。江西瑞昌宋墓出土的磁州窑黑彩花卉瓶,造型挺秀,笔饰酣畅,是难得的珍品。元代的梅瓶多有盖,套合严密。瓶体下腹内弧,更显得清秀。当时青花、釉里红装饰兴盛,常见有瑞兽祥禽,荷莲牡丹、菊朵卷草,祥云水波等,间以杂宝、锦纹等,显得多姿多彩,富丽堂皇。或以为梅瓶为花瓶,现见上海博物馆珍藏的两件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上有黑彩题书:一为“清沽美酒,”一为“醉乡酒海”,其用途就清楚了,它们是新时代的储酒器。

标签: 酒具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