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圈子的特质极为明显,很多人都明白“小圈带动大圈”是葡萄酒消费极为普遍的现象,也就是通过熟人之间的传播将葡萄酒卖给懂酒的人,或者有一定葡萄酒知识的人。因此,葡萄酒圈子会给一些初学者极难融入的感觉,甚至有时内心会种有被排挤的感觉。
有人曾说葡萄酒的专业化**,不够开放,必然做不大。也有人说,葡萄酒圈子都说些消费者听不懂的话,把喝葡萄酒搞成学院派喝法,一会说有矿物质,一会说有泥土味,一会说有大海的味道,专业术语一大堆,使得消费者不敢涉及,更不敢坐下来好好品尝。
这可能就是中国葡萄酒发展的怪象。
葡萄酒本来是分享和传递情感的媒介,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但是在中国葡萄酒的发展却走了另一条路。
而事实证明,不是**说一瓶葡萄酒好就真的好,而取决于消费者自己对口感是否喜欢,甚至在什么场合,和什么人喝都决定了消费者心目中好酒的定义,只有消费者自己喜欢的酒才是好的葡萄酒。随着张扬自我的新时代来临,*丝文化盛行,消费者至上,中国葡萄酒正在面临着一场“去专业化”的革命。
剥下“皇帝的新装”
目前,整个葡萄酒行业的发展出现了极大的变化,葡萄酒的宣传开始从主流电视平台向网络等新媒体平台转移;葡萄酒消费人群开始从原有中年人群向更加富有活力的年轻人转移;葡萄酒消费开始从商务宴请向大众消费转移;葡萄酒的利润开始从**向微利转移。这些都是本轮调整极为突出的特点,随之,葡萄酒的“去专业化”也开始从葡萄酒行业的方方面面中体现出来。
中国消费者对葡萄酒的认识在不断提升,但是多年来不管是国产葡萄酒企业、还是进口葡萄酒中国公司、以及进口葡萄酒经销商都在共同打造葡萄酒的高大上形象,通过各种品鉴会等形式来**葡萄酒产品。但是通过记者的观察发现,在大部分葡萄酒品鉴会上,非专业人士的数量远远低于专业人士的数量,这是这个行业长期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葡萄酒给很多人的印象就是有很多的知识和规矩,比如说要搭配西餐,要知道怎么握杯,要知道怎么闻、看、品。相对比较开放白酒来说,这些都太过专业和复杂,所以,中国葡萄酒的消费者大多都在不懂装懂地饮用葡萄酒,很多都是在比较压抑地消费葡萄酒。”中食**红酒联盟、北京中食合众**红酒文化交流中心总经理韩枫对记者说,这就好像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一样,大家都心照不宣。
高大上的阶段已经过去
随着本轮行业调整的到来,葡萄酒消费回归理性,各环节中的利润泡沫被不断挤压,消费环节的透明度不断提升,以及现在*丝文化的盛行,这些都使得葡萄酒销售需要更大的市场,需要更多的消费群体,这是本轮葡萄酒去专业化的核心基础。
很多葡萄酒企业和经销商都在转变想法,开始将葡萄酒降低姿态,回归落地,加大和消费者接触的机会,同时,会自己印制一些葡萄酒的基本知识给刚接触葡萄酒的消费者,引导消费。
“现在,我都在和刚接触葡萄酒的消费者说,葡萄酒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同样,葡萄酒也不能用**来做评价的**标准。比如一瓶很贵的葡萄酒,你喝着味道怪怪的,自己极为不喜欢,你能因为贵就说它是好酒吗?”深圳万达进出口有限公司(巴菲尔酒庄连锁机构)总经理陈声达说,葡萄酒高大上的阶段已经过去了,过去总是有很多人不懂装懂,而且很多专业人士过度地专业化宣传也给葡萄酒行业的发展增加了人为屏障。“但是,现在葡萄酒经销商的日子不好过,如果还是坚持之前专业化的运作方式,把葡萄酒卖给懂酒之人,市场很难扩容,我文章来源华夏酒报想会有更多的人退出这个行业。因为葡萄酒的本质就是开放、包容、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