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具规模的VINEXPO亚太区**葡萄酒及烈酒商贸展上,发布了世界和中国葡萄酒市场的2012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06至2010年间,包括香港在内的中国葡萄酒消耗量上涨了2.4倍。2011年,中国超过英国晋升为世界第五大葡萄酒消耗地。报告预测,未来5年中国葡萄酒消耗量将有54.24%的升幅。各国贸易商家看到了中国*大的葡萄酒消费潜力以及不断与世界接轨的进口葡萄酒关税,纷纷*滩中国市场,各种进口葡萄酒乱象也显现出来。
乱象之一:价格虚高,零售价格是到岸价的几十或百倍。进口葡萄酒的市场零售价少则百十元,多则几千元甚至上万元。一瓶平均到岸价在2美元左右的进口红酒,其批发价就可达到15~20美元,零售达到50~80美元,折合人民币300~500元,价格翻了几十倍。
乱象之二:以原装、原瓶进口为外衣,实际是国内分装或假冒。为了节省在国外的灌装和贴标等人工费用,进口商往往将进口集装箱液袋(罐)的原酒或未加贴标签的裸瓶中性包装酒,在国内特殊监管区域的工厂进行二次灌装和贴标。而进口集装箱液袋(罐)原酒每升的平均价格在0.8~1.0美元之间,加上进口税收、灌装及包装等费用,一瓶750毫升的进口分装的葡萄酒成本不超过20元,而售价却在200元以上。
乱象之三:年份、等级混乱,生产日期随意喷写。目前,国内对葡萄酒等级的分类标准尚不确定,对年份酒的标准有规定但无具体验证方法。进口商利用了标准的不完善和消费者的知识盲区,杜撰和夸大了标识的内容,随意喷码,编造日期。
乱象之四:假借**招牌,以相近或杜撰的名称来宣扬自己的品牌。借**沾亲,仿品牌带故,克隆出许多相似或相近的进口葡萄酒,冒充**或杜撰出一个个与**相似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