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笔者在一个广告快印行打印资料时偶遇一位去制作菜单的西餐厅**,出于职业习惯,笔者问他,既然做西餐,酒单上为何没有进口葡萄酒?**回答称“现在谁还敢喝进口葡萄酒?媒体报道说全是假的。”
此观点虽过偏激,但笔者相信这代表了*广大消费者对行业的*普遍看法,我们究竟做错了什么,竟使得进口葡萄酒成为众矢之的?
其实,可以将当前经营进口葡萄酒的商家分为三类,**类是“消盈互补”型的,这一类以社会应酬较多的业外人士(地产、金融及公职人员)居多,他们既用于自己消费,也捎带着做**及国企的团购市场;第二类是“半路出家”型的,多是些以贸易方式保住海外移民资格的商人,他们“不差*”,而且在国内有着很广泛的人脉资源,这些天然优势为其帮助国外**化解经济压力提供了可靠**;第三类是“结构调整”型的,多是由白酒、啤酒的经销商或生产商转化而来,因为受消费市场“健康化”“低度化”饮酒大趋势引导,他们未雨绸缪,开始尝试涉足进口葡萄酒业务。
以上三类构成了整个中国进口葡萄酒二级市场的主体,与土得掉渣的“白酒大叔”相比,这群“洋绅士”优雅、高贵,然而在光鲜华丽的外表下,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众生相?他们又是如何沦为酒水行业的饱受诟病者?
团购业务的灰色性决定了“消盈互补”型的商家未能真正走上市场化的管理路径,对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竞争空位、产品卖点、品牌传播、渠道管理等诸多严肃问题,他们总是置若罔闻,至于“尽量卖吧,即使卖不掉自己也能喝掉”的心态则更是与市场经营相去甚远。
“半路出家”型的商家一开始便没有将葡萄酒作为其事业重心去规划,以澳洲为例,除了shiraz(西拉子)葡萄酒,还有羊毛被、鱼肝油等商品可供贩售,当内地葡萄酒市场变得难以轻松淘金之后,***利的“钓鱼心态”使得他们极有可能将目光转向其他商品。
与成熟的白酒市场大盘相比,进口葡萄酒市场充其量算是一颗青涩的小枣子,不论是消费者的品鉴水准,还是商家的市场管理手腕,都不能与白酒相提并论。正是这种*大的差异,让当前“结构调整”型的商家叫苦不迭:在还没**搞明白葡萄品种、具体产地、生产商的情况下就盲目代理产品,然后打广告、装修豪华的沿街专卖店、交酒店超市等终端的进场费、举办看似专业却花费不菲的品酒会,然而这一切并未换来产品动销,一番折腾之后才明白:原来进口葡萄酒并不像白酒那样,只要摆上了货架就可以卖出去。
一方面,中国未来市场*大、前景光明,另一方面,目前的从业者却因为缺少规范且行之有效的市场管理及开发手段而难以健康发展,乐观的预期与悲惨的现实之间的*大反差使进口葡萄酒市场俨然变成了一锅“外熟内生”的夹生饭。
正是基于对市场需求、竞争机会、产品定位、整合传播、渠道管理、价值终端等核心问题的漠视以及从业角色的偏离,让这锅夹生饭变得复杂起来。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圣象集团、洋河酒厂等深谙营销的企业的参与,这些以“搅局者”身份出现的后来者,定会给市场带来无限的遐想。不管怎么说,市场集中度的逐渐提高是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到那时“夹生饭”也定会煮成香喷喷的“熟米饭”。
(特约评论员:法国嘉诗达酒庄中国市场*席营销顾问、山东铁尼龙公司董事长张俊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