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倾力打造为中国葡萄酒名城(1)

2014-05-22来源 : 互联网

“空气中都弥漫着葡萄和葡萄酒的芬芳”,许多来到蓬莱的人发出这样的赞叹。 世界七大葡萄海岸之一,中国三大酿酒葡萄产区之一,中国葡萄酒名城……改革开放30年来,蓬莱市一跃成为世界知名的葡萄酒城,1.1万户农民成为产业工人,53家国内外葡萄酒企业进驻发展,每年数十万游客到蓬参加葡萄生态旅游、感受葡萄酒文化,葡萄产业从单一的种植业,发展成为集种植、酿酒、旅游、文化于一体的复合型产业。

蓬莱市是我国三大酿酒葡萄产区之一,气候、降水和土壤条件都非常适合**酿酒葡萄种植,果农栽培管理经验丰富,葡萄品质优良,具有发展葡萄产业天然优势。 上个世纪末,随着国内消费结构的升级,蓬莱市抓住机遇,依托酿酒葡萄种植优势,将葡萄及葡萄酒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予以**培育。在葡萄酒产业培育上,不仅倾力发展种植基地、引进知名企业,还在延长产业链上下足功夫,将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融入葡萄产业,发展葡萄生态旅游和葡萄文化旅游。经过几年的精心培育,小葡萄成为横跨种植、酿酒、旅游、文化的复合型产业。

**带动使“酸”葡萄变“甜”

如今,沿烟台至蓬莱的观光大道进入蓬莱,一路上只见一排排、一片片整齐的葡萄架布满公路两侧。远远望去,田野里、山坡上,一张葡萄藤蔓织成的绿色披纱漫延天际。

而当蓬莱农民谈起蓬莱葡萄历史,他们永远忘不了上世纪90年代初的教训。那时,种植食用葡萄曾经在蓬莱兴盛一时,不少农民靠此走上了致富路。随着葡萄种植升温,价格不断上涨,果农纷纷盲目上马种葡萄,但由于缺少**加工企业消化吸收,大量葡萄滞销,每公斤才卖一两毛*。果农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一串串晶莹剔透、芳香甘甜的葡萄烂在地里。至90年代末,全市葡萄种植量锐减,仅存3000亩。

葡萄“酸”透了农民的心,也惊醒了蓬莱市委、市**。蓬莱作为国内三大**酿酒葡萄产区之一,拥有得天*厚的气候、土壤、区位及产业优势,缘何不能成为农民致富的“摇*树”?该市决策者进行了深刻反思:缺少拉动力强的**企业,是“酸”葡萄难变“甜”的致命“死穴”。 蓬莱市随即决定,充分放大当地区位和资源优势,把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做为“**立市”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实施“酒业富民”计划。“发展县域经济眼光不能只停留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儿,应该与世界经济和整个产业发展脉搏一起跳动。”蓬莱市委书记刘炳国如是说。

“标准化”带来产业发展新气象

在充分调研论证后,蓬莱市委市**认为,发展葡萄和葡萄酒产业必须走科学种植、有序生产、以质取胜、靠标准化发展的路子。

在这个大背景下,1999年,“**个吃螃蟹”的中粮长城葡萄酒(烟台)有限公司*期规划了4700亩地建造葡萄种植基地,带来了**“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行统一苗木供应、统一化肥供应、统一农药供应、统一宣贯标准、统一管理技术的“五统一”葡萄基地生产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企业租用农民的土地,进行平整改造后再反包给农民,企业负责引进种苗、技术指导、田间管理和收获产品,农民按照承包土地的数量和产品质量获得报酬。这就好比将土地变成了酿造葡萄酒的**车间,而农民不仅能拿到土地的租金,还变成企业不在册的工人。同时,企业在葡萄的回收过程中,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超产”、“超糖”都有相应额度的奖励。

在此基础上,中粮集团与法国阿海威苗木公司合资成立了国内*家生产优良脱毒嫁接苗木的专业公司——中粮长城•阿海威葡萄苗木研发有限公司,建设400亩的苗木科研基地,年可生产葡萄嫁接苗木2000万株,为当地种植户提供**的标准化种植葡萄苗木。

新模式推动了蓬莱葡萄种植户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到产业农民的转变,农户将土地出租给企业,村民们也成了企业旗下的农业产业工人。有20多年葡萄种植经验的南王街道大院村村民张方伟对此深有感触:“过去种葡萄即使丰收也要为销路犯愁,现在可好了,大企业来办基地,不但不愁卖,还为我们提供技术和相关费用,省事多了。”如今,蓬莱农民将土地出租给葡萄酒企业,可参加基地耕作,变身产业工人,一个农民至少可以管10亩地,年收入可达15000元,目前已有1.1万户农民成为葡萄产业链上的“工人”。 近两年,蓬莱还探索出“企业+合作社+农民”生产模式,农民以土地入股,加入生产合作社,合作社将入股土地承包给农户管理,企业负责土地的基础设施、苗木等投入,并以保护价收购葡萄,规避了市场风险,获得较高收益,真正实现了土地、劳动等要素的优化培植,企业、农民实现“双赢”。目前,全市发展葡萄生产合作社13家,吸纳3600多农户成为“股东”,入股土地1.1万亩,每年为农民增收4000万元。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