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一到,吃粽子,饮用雄黄酒的时候到了,很多家庭比较重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但是因为端午节正在5月,天气比较炎热了,食物容易滋生细菌,蚊虫苍蝇滋生,被称为“恶月”或“百毒月”。端午节习俗大忌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
粽子是端午节必备的食物。张大妈每年都是自己动手包粽子,今年儿子单位粽子也发得多,家里一下子粽子堆成了小山。这天晚上,张大妈想起中午还剩了一个粽子没吃光,于是直接拿来当夜宵吃了,结果肠胃马上就闹起了别扭,冷汗都下来了。
“冷粽子千万不能吃。”胡庆余堂的吕医师指出,在中医里,包粽子的苇叶及荷叶均是清热解暑的良药,就连糯米,在中医里也具有益气生津、清热的药效。端午节后,便进入了夏季*热的月份。由于苦夏难耐,人们普遍会有上*、中暑现象发生,而此时常吃粽子,确实是药食同源的解暑良“药”。但从健康角度来说并不是人人都能放开肚子吃粽子。
脾胃虚弱的老人和儿童不能多吃粽子。粽子多用糯米制成,黏性大,过量进食造成消化不良,以及由此产生胃酸过多、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人要少吃肉粽子和猪油豆沙粽子,因为这两种粽子所含脂肪多,属油腻食品。吃多了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心肌缺血程度,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患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人也不能贪吃粽子,否则很可能造成溃疡穿孔、出血使病情加重。
除了粽子,对于雄黄酒吕医师也有话要说。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古时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但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所以吕医师指出,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必须慎用。
“少食油腻、生冷食物,多吃薏仁、莲子和赤豆。”吕医师开出了端午时节的养生良方。端午前后是一年中阳气至盛的时段,湿热重,薏仁、莲子和赤豆都是利湿的食物,可健脾助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