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随着葡萄酒行业准入门槛的提高,以及国家启动对原产于欧盟的葡萄酒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这对我省葡萄酒发展是机遇还是挑战?
葡萄酒产业“抱团”发展
2012年,中国葡萄酒行业门槛提高。于当年7月1日起施行的《葡萄酒行业准入条件》在企业规模、原料保障、工艺与装备、质量安全等方面均设置了硬性条件。
《准入条件》要求,企业项目原料保障能力应不低于生产能力的50%。其中,葡萄酒原酒及特种葡萄酒生产企业项目原料保障能力应不低于其生产能力的70%;酒庄酒生产企业自有的酿酒葡萄原料保障能力应不低于其生产能力的70%。
2012年7月6日,工信部、农业部又联合制定了《葡萄酒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葡萄酒产量将达到220万千升,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利税实现120亿元。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和产品,培育2家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集团,每个主产区培育、建成1-2个具有产区地域特色的知名品牌,促进葡萄酒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我省也提出力争到2017年,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左右;到2020年,达到50万亩左右。
“《准入条件》和《规划》的出台,客观上有利于国内目前已具规模的龙头葡萄酒企业进一步发展,减少国内罐装小进口酒商的终端干扰。”一位葡萄酒业从业者分析指出,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发布实施,葡萄酒业将会迎来一些新的变化:葡萄种植规模化经营、西北部优良产区受追捧、酒品分级管理治理行业乱象、龙头企业加速兼并收购、上市公司加快业绩追赶等。
随着准入门槛的提高,甘肃省部分红酒产业开始“走出去”谋求发展。今年兰洽会期间,美国月色美地葡萄酒公司与我省汉水.津亭葡萄酒投资管理公司正式签约,首期投资3000万美元在张掖临泽建设国际酒堡项目;重庆甘肃商会、厦门优传酒业集团分别拟在河西走廊投资建设国际酒庄集群项目。
“双反”调查对国内红酒或是机遇
7月1日,商务部正式启动对原产于欧盟的葡萄酒进行反倾销反补贴(“双反”)调查。
甘肃省酒管局对我省进口葡萄酒的来源、价格以及影响等作了调查,结果显示我省进口葡萄酒一半以上来自欧盟国家,这些进口葡萄酒的平均单价在265元左右。
统计数据显示,我省葡萄酒主要生产企业有8家,2012年葡萄酒产量共计达4.6万吨,进口葡萄酒平均单价在265元左右。进口种类有夏特拉贝干红、圣多玛干红、玛利莎佳丽酿、马龙庄大帆船干红等。
据悉,近三年来,我省葡萄酒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目前全省已形成了武威、张掖、嘉峪关三大产业基地,拥有酿酒葡萄种植面积24.51万亩,比2010年净增12万亩,成为我国酿酒葡萄种植大省;2012年,8家重点企业销售收入达12.78亿元,连续三年保持27%以上的增长率。
由于进口葡萄酒在兰州市场上的份额占比较小,“双反”调查启动后价格和销售额因此并未出现大的波动。
在兰州市场上,目前来自欧盟等国外的进口葡萄酒所占市场份额还不足百分之十。记者走访国芳综超、西单、百安等大型超市葡萄酒销售区时看到,国产葡萄酒品牌琳琅满目地摆满了几乎所有的酒架,进口葡萄酒数量很少,基本都“蜷缩”在不起眼的角落里。
省酒管局相关人士表示,对欧盟葡萄酒展开“双反”调查,将有望减少进口葡萄酒在国内市场的占有份额,将由国内葡萄酒生产企业的产品填补市场需求,有利于我省8家葡萄酒生产企业及国内葡萄酒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