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关税的下降,进口葡萄酒将大举进入中国,不仅对国产葡萄酒的产品价格提出挑战,更关键的是进口葡萄酒对消费者进行专业的葡萄酒文化教育,给习惯了传统营销方式的国产葡萄酒造成了压力。葡萄酒是舶来品,是慢热学习。是消费者和产业人士同时学习,不熟悉的东西不要急,有些人学得快些,有些人慢些,都是学生,别急着做老师解惑,是讲不明白的。让时间、体验经验和慢慢流行于消费动销,结合市场的葡萄酒教育方法就成熟了。
目前进口葡萄酒在中国的销售模式是以进口酒商代理制为主。与国产葡萄酒的代理商不同,这些进口葡萄酒代理商在葡萄酒市场的运作模式上更注重对终端消费者的培养和教育,从葡萄酒的高端消费者入手,既满足个性化的消费者需求,又达到普及葡萄酒文化的目的。任何舶来品都有个消化吸收和再造的过程,不一定完全尊重就是对的,国际化就是标准,而是选择最适合自己和最符合个人特质的。
葡萄酒消费教育误区---消费者篇
从最初级的认知误区来看,除去按含糖量分类的干酒和半干酒,很多人一说葡萄酒都以为是葡萄酒,而按颜色分类是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
继而上升到品鉴误区,通常情况下的摇杯子啊,用手掌托出杯底啊,这些也都是分不同酒的,摇杯是为了使酒内不好的气味挥发出来,并且让氧气进入酒内,可以释放酒香,果香等,需要摇晃的酒一般是年份较长的,而需要用手掌托杯的是为了给酒加点热度,也不是所有酒都需要这份热度的。再者就是常识性的配餐问题,红葡萄配红肉白葡萄酒配白肉和海鲜类,这也是因为白葡萄酒比葡萄酒更易侵蚀牙齿珐琅质。当然还有大口喝葡萄酒啊、往葡萄酒里兑雪碧等碳酸饮料啊,这些大家自然都知道是不对的。
最后一点是消费误区,大部分人认为喝葡萄酒用现在流行的话说是“高端大气上档次”,于是很多人在不知道自己口感喜好的时候选择很贵的酒,这个其实也是没有必要的,当然个人喜好和享受花钱的乐趣的除外。
葡萄酒消费教育误区---厂商篇
1、国产葡萄酒的品牌传播,更多在讲概念,缺少讲酒,张裕天天卖洋大使,内在的逻辑就是,法国人做的酒酒是好酒。
2、长城的天赋,再讲风土,也是法国人最为热衷的法宝;全球甄选,共享天赋;教育土壤、气候、阳光了,但不具体,消费者还是看不懂。
3、威龙卖的是橡木桶,意思是有橡木桶储存的酒就是好酒,这个很实用,但是他们家原来确实没有橡木桶。
4、香格里拉,完全不卖酒了,卖的是故事,梅里雪山不可征服的神话、海拔6000米的无污染雪水灌溉、《消失的地平线》中的茨中教堂法国传教士的故事。
5、龙徽做了条创意“百六三二一”也是一种品牌教育,可惜没钱投广告。
而上述企业里,真正做葡萄酒课件培训的,只有龙徽,中粮和张裕都是再卖商品,葡萄酒文化的教育和培训都做的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