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来自欧盟国家的葡萄酒为何无惧“双反”,仍然争相进入我国市场?面对记者的疑问,法国葡萄酒代理公司“Frenchwines.com”的中国地区经理、法国国家侍酒师王滢焓坦言,“从消费的数量上讲,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葡萄酒消费国家。”在其看来,这也是欧盟国家葡萄酒争先恐后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原因。
除了飞速增长的葡萄酒市场外,丰厚的利润也在不断诱惑着欧盟酒庄进入中国市场。6月13日,记者在轻工展会上遇到了刚从德国归来的葡萄酒爱好者潘亮。他告诉记者,在德国,葡萄酒属于家庭的日常消费品,大多数产品的售价仅为1至3欧元,折合人民币也就是10至25元,而当地人的*低工资不足2000欧元,按这个比例来说,当地的葡萄酒定价也是十分便宜的。“这些低价位的葡萄酒进入中国市场后加上关税和运输费用,以高达100至300元的价格出售,即便是收取惩罚性关税,经销商也能保有充足的利润。更别提智利等国近乎零关税的葡萄酒,他们的售价理应更低。”潘亮说。
记者也从法国酒庄工作人员口中,验证了潘亮的观点。在展会现场,当记者询问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法国薄若莱产区酒为何不走商超渠道时,该酒庄的工作人员坦言,酒庄产品会有一个建议零售价,但是,*终售价仍由经销商决定,而这些经销商并不愿意代理随处可见的葡萄酒品牌,这样很难**他们的利润。
解惑:哪里来的价格优势?
进口葡萄酒PK国产酒
在法国葡萄酒行业工作近六年的王滢焓告诉记者,目前进入中国市场的低价进口葡萄酒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智利“新兴葡萄酒国家”近乎于零关税的产品,这些产品质量稳定,口感更柔和,也更适合中国消费者。另一种则是大包装进口的葡萄酒,国内灌装后上市销售。
在她看来,后者也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欧尚、麦德龙等大型卖场批量采购,这些卖场已经拥有完善的灌装设备和成熟的灌装技术,产品质量比较稳定,并且因为规模采购,所以价格具有**的优势。其二则是部分商家大批量引进售价不足1欧的劣质葡萄酒,并在国内寻找厂家灌装,***获取**。
不过,王滢焓坚持强调,近两年后一种现象有所缓解。她告诉记者,自己身边就有这样的朋友,本身有渠道从法国酒庄拿到这样的低价酒,通过海运进入中国市场。但是,这些酒酿造的并不精细,在长途运输过程中经过温度的变化、长途颠簸,再加上酒质并不好,到达消费者手中时很可能已经变质。而前些年,中国葡萄酒市场刚刚起步,消费者在产品选择上并没有明确的概念,也不具备鉴定酒品质的能力,只是一味地认为进口酒品质有**。因此,这些商家就利用这种消费心理获取**。
吴煜光所在的贸易公司主要代理西班牙葡萄酒,他向记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几年前西班牙的一家葡萄酒生产企业在国内建成了灌装生产线,但他们的产品仍然在西班牙本土酿造,只是通过进口原汁、中国灌装这两个步骤压缩成本。据了解,该品牌的葡萄酒*高售价也不过50元,价格甚至比中档国产葡萄酒还低。
海关的统计数据也验证了上述说法,上海海关近日发布信息显示,今年前4个月,上海海关关区进口“装入2升及以下容器的鲜葡萄酿造酒”3349.1万升,同比增加26.3%,占同期关区葡萄酒进口总量的81%。虽然同期进口的2升以上大包装葡萄酒有所减少,但仍然达到了147.1万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