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风筝喝糯米酒 看老重庆人怎样过清明节

2013-03-21来源 : 互联网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公历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2006年被列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祭祖这样一个严肃、沉重的日子,也是外出踏青的日子,在中国民俗中,快乐的成分很高,俗话说“红事白事都是喜事”,人们会把悲伤的事情快乐地过,主要是为了励志,逝去的人走了,活着的人还要好好生活,如今的人们除了在清明节去祭奠先祖们外,还会外出踏青、放风筝。

根据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记载,重庆人过清明,还喜欢喝糯米酒,唱竹枝词。我们看看刘禹锡在奉节写的诗:“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盈杯,昭君村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永安宫,传说三国时刘备修建,位于奉节师范学校的校园内。直到今天,每逢清明,正是插秧播种的时节,许多奉节人会酿造米酒,散发出浓郁的芳香。他们在芳香中插秧,有时还唱起悠长的山歌。

在古代,清明节是文人墨客诗兴大发的日子,清明诗歌在二十四节气诗歌吟咏当中*占鳌头。同样的清明诗篇,面对风中飞舞的梨花,宋人吴惟信在享受着“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的闲适,明人高启则在战乱中凭生“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的慨叹。而面对芳草萋萋的荒冢,南宋高翥**了“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的感怀。北宋黄庭坚则抒发了“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的郁闷。

据传说,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时,麻城大批迁徙农户远离故土,思乡心切,每年在清明等时节,推选不负众望者,带上死去人的头发、信物、*物等回到自己的老家湖北、江西、广东等地祭祀祖先,告诉他们在四川和重庆生活得很好。

相约成习,成为我国通信史上的一大创举,也为明朝中叶民信局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后因战乱和山川阻隔,这一习俗才间断了。但随着历史进程,“由“麻乡约”带动的乡情传递,至今绵绵不绝。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