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酒香型领域发展趋势:
1、香型口味创新将越来越体现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2、企业进行多香型经营,志在获取更为广泛的消费人群,目前五粮液、茅台、老窖、沱牌等白酒企业均相继进入了多种香型的生产和销售;
3、浓香型一型*大局面难破,但酱香和清香消费比重势必上升。
从香型分布情况看,清香型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酱香型分布在川黔交接地带,而浓香型是国内分布*为广泛的白酒香型。浓香型成为中国白酒一支*大的主流香型的历史并不长,20多年前,白酒市场70%产品仍是清香型白酒,而今浓香型市场份额达到 70%,另外酱香型在茅台和郎酒两大**的带动下,其市场份额近五年来已经翻倍达到15%,而清香型消费群体退缩至北方地区。
中国白酒消费香型的转换跟消费者口感偏好有很大关系,上世纪90年代中期,消费者开始追求低度白酒(清香型白酒降度容易使口味寡淡),加之粮食丰产(从三种主要香型白酒种,单位白酒产出清香型耗粮*低)、山西朔州假酒案和浓香型白酒企业自身营销努力等等原因,使得浓香型白酒趁势崛起。
目前,随着各类香型白酒企业营销力度的加大和营销模式的改革创新,特别是消费者对白酒“绵柔“和” 淡雅“等口味的喜好增多,清香型白酒消费群体有望得以回归。而酱香型白酒由于地方**的大力扶持和**企业辉煌业绩的带动,企业营销投入和外来资本投入会显著增大,可以预见酱香型白酒市场份额预计也会有较大提升。
中国白酒“产区化”概念
中国白酒“产区化”概念的建立有必要吗?我们认为只要看看目前白酒市场发展的相对局限就可以说明其建立的必要性:一是白酒历史悠久和发展局限中国不匹配;二是中国白酒市场价格定位和品牌产品发展相对混乱,几乎所有白酒企业都可以生产高中低各档位产品;三是鉴定产品品质只能自助,无相对统一的标准化指标。
中国白酒生产高度依赖自然环境和生产工艺,这就像法国葡萄酒高度依赖葡萄原料和生产工艺一样,为中国白酒“产区化”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从白酒生产的区域来看,全国主要的传统产区有川黔产区和黄淮产区,其中川黔产区白酒产量占全国比重 34.3%(四川30.2%,贵州2.4%;重庆1.7%);黄淮产区占31.4%(河南10.3%;山东10.9%;江苏6.3%;安徽3.9%);另外还有东北产区(产量占比13.3%)、两湖产区(产量占比4.2%)等。
我们认为,如果要形成中国白酒产区化概念,需要将目前白酒传统产区更为细化,目前先行先试、运行较为规模的有“中国白酒金三角”产区概念的提出。
“中国白酒金三角”是2008年由四川省委、省**提出的白酒产业战略构想,位于川黔产区,由两省三市的宜宾、泸州和遵义所构成的三角地带,面积5.6万平方公里,其白酒产量占全国20%左右,三地各拥有***知名品牌五粮液(000858)、泸州老窖(000568)和贵州茅台(600519),是中国**白酒的主要产区之一。
如果区域内能够很好地整合资源、互补利弊,必将带动整个产区更好更快的发展,同时也会给其他产区形成极大的产业压力。我们认为,“中国白酒金三角”产区仍需在各自托大、产区标识和标准化方面继续努力,才能完成建设“中国的波尔多“的初衷。
“中国白酒金三角”的顺利发展,必将对中国其他白酒传统产区形成极大的产区标识压力,我们认为中国细化的“产区化“概念将会加快形成,而不能很好融入相应产区的企业将会面临竞争的孤立化。
区域联合,打造“产区化”概念
中国白酒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六大蒸馏酒之一,但产品分类和价格定位基本由企业自行决定,“产区化” 概念淡薄,这就造成目前市场上令消费者眼花缭乱的产品系列和价格档位混乱的白酒,消费要想区分产品档次和品质非常困难,即使是在同一品牌下,价位重叠的产品也非常多。在竞争加剧的环境下,单个企业的竞争转化为产区竞争应该更为明智。
中国白酒要想更好地发展、更深度的**化,我们认为法国葡萄酒的分级处理以及产区化概念对中国白酒行业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