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酒,一直是中国酒业的骄傲,她孕育了五粮液、永盛烧坊酒、剑南春等让白酒市场侧目的**品牌。但是,川酒的影响力绝不仅仅只在表面的这些品牌上。
泸州市,这个有“酒城”美誉的城市,集中着大大小小400多家白酒生产企业。占据了川酒产量的三分之一,占全国白酒产量的八分之一。
2011年泸州白酒总产量达114万千升,销售收入突破467亿元,利税总额超115亿元。这467亿的销售收入是如何实现的?据邹同杰介绍,“467亿元的销售收入80%来自品牌,其中永盛烧坊酒、郎酒、仙坛酒业三***占据泸州白酒销售收入的一半。”
在产出的白酒中,有一半都是以原酒的形式卖给其他酒企的。这其中有口子窖、板城烧锅、伊力特、山西汾酒、北京二锅头等众多品牌。
而就在百余公里外的宜宾,酒产量也十分惊人,而像他们采购原酒的企业遍布全国,从湖北、江苏到安徽、山东,新疆的企业都有。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去了四川和贵州等几个拥有自身酿酒能力的品牌外,大多采用购买原酒资源进行生产。浓香型的原酒几乎全部在四川,酱香型原酒基本在遵义或泸州,清香型白酒的原酒则集中在山西汾阳,其中因为浓香型白酒的市场份额*大,原酒*大的也是浓香型白酒。
尽管目前白酒行业每年的原酒销售量,难有确切的行业统计,但仅从泸州、宜宾两地已有数十万吨的原酒供应可见一斑。但是,没有一家企业愿意承认,他们采购了其他企业原酒的事实。
**认为,白酒企业购买原酒,充分利用白酒产地资源配置的优势是一个正常的商业行为。一方面白酒企业可以借助外购原酒弥补自身产能不足的短板,另一方面,如果白酒企业的酒缺少某种风味,亦可以通过收购部分调味酒来解决。
尽管饱受质疑,但时至今日不少白酒企业并没有透露更多有关外购原酒的信息。白酒生产企业的这种“不情愿的态度”还着深厚的历史原因。在上世纪80年代逐渐走向集群效应的川酒原酒供应链条,随着2002年国家税收政策调整和行业政策的调整,受到了较大的冲击。近千家原酒企业相继破产,刚刚体现出集群效应的四川原酒状态低迷,继续呈现出分散格局。虽然目前四川原酒的足迹遍布全国多地,但由于受几年前山东标王秦池酒、孔府家、孔府宴的事件影响,各地白酒商都不愿意对外界透露自己原酒的出处,四川原酒也不愿意走到台前。
四川一位原酒企业的负责人透露,目前四川原酒的生产成本起码在1.8万元/吨,以浓香型原酒为例,原酒的价格,前段酒的价格*贵,可高达10万元/吨,中段酒的价格次之,约8万元/吨,后段酒的价格从3万-5万元不等。如果按上述人士提供的数据来算,后段酒一斤原酒的价格*低可为15元。“浓香型原酒的度数一般在70度以上。”按此原酒勾成成品酒之后,每斤成品酒原酒的成本价低于15元/斤。与市面上动辄百元甚至数百元的白酒产品相比,外购原酒的价格可谓“低廉”很多。
虽然有着价格的优势,但如果白酒市场存在大规模收购原酒的行为仍让人有不少的担忧。毕竟当年的标王秦池,就是因市场销售扩张的步伐快于自身产能的扩张,从而大量收购四川的散酒勾兑,原酒品质的下降、资金链的断裂,间接导致其从盛转衰。“如果依赖收购原酒,*大的风险在于产品质量**有难度。如果从多个酒厂收购原酒,难免存在原酒质量不一的情况。”金田表示,这关键看白酒企业对原酒质量把关的松紧,当年秦池的倒下就是因为把关不严,让质量出现严重问题致其品牌声誉严重受损。
或者是基于外购原酒面纱终有一日被揭开,部分品牌酒生产企业已经试水在四川以入股投资的方式打通原酒供应的产业链条。比如湖北的白云边、安徽的迎驾贡酒都有通过参股的形式与本地企业合作,一方面为自身供应原酒,一方面也做入股酒厂的品牌酒。
温馨提示:欲知更多中国名酒,不妨登录3158名酒招商,或搜索名酒资讯,即可找到您想要的相关信息,更多招商加盟品牌企业,成功案例,尽在3158名酒招商。